學前康復服務
學前康復服務對有特殊需要的幼兒至為重要,對他們長遠的成長和發展起了關鍵的作用,這亦是現屆政府着力改善的服務之一。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於2018年10月恆常化,並將服務名額由試驗階段的3,000個,分階段增加至2019至20年的約7,000個。於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更宣布於2020至21到2022至23年三個學年,每年增加1,000個名額。其他學前康復服務的名額增加相對較少,在過往四年間(即2016至17到2020至21年),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名額由3,124個增加了20.7%至3,771個,特殊幼兒中心名額由1,834個增加了18.3%至2,170個,而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名額則維持不變。
學前康復服務名額
服務類別
2016至17
2017至18
2018至19
2019至20
2020至21*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試驗階段)
5,187
7,074
8,074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3,124
3,454
3,520
3,771
3,771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1,980
1,980
1,980
1,980
1,980
特殊幼兒中心
1,834
1,834
1,960
2,020
2,170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明顯是由於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名額大增,雖然其他服務名額增幅有限或是不變,所有學前康復服務的輪候人數都大幅度下降。在過往四年間(即2016至17到2020至21),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輪候人數減少80.8%,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的輪候人數減少了77.8%,特殊幼兒中心的輪候人數減少了44.3%。
學前康復服務輪候人數
服務類別
2016至17
2017至18
2018至19#
2019至20#
2020至21*#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5,217
5,533
2,867
1,472
1,001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2,048
1,855
870
575
455
特殊幼兒中心
1,790
2,007
1,550
1,454
997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不適用
不適用
1,096
2,276
1,347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該數字不包括正接受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或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過渡服務,或輪候變更服務類別/中心選擇的學前康復服務使用者。)
大家或許會想到,服務輪候人數是否會與人口數目減少有關。以0至4歲的幼兒數目計算,人口由2016年年中的279,500人,到2020年年中的264,800人,只減少了5.3%。
反之,我亦曾經公開表達過,到校學前康復服務成功的一點,是讓一般家長都觀察到服務對幼兒發展的成效,因而減少了家長的心理障礙,願意為有需要的子女提出康復服務及評估的要求,導致服務需求上升。大家只要將2020至21年服務名額與輪候人數的總和,與2018至19年的同樣總和比較,便看到學前康復服務總需求由2018至19年的19,030增加至2020至21年的19,795,即增加了4%。換言之,雖然幼兒人口輕微下降,但學前康復服務需求卻上升1。
服務類別
學前康復服務平均輪候時間(*以月計)
2015至16年度
2016至17年度
2017至18年度
2018至19年度
2019至20年度
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
17.9
16.8
16.2
16.6
11.2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
12.3
13.5
13.1
12.6
7.5
特殊幼兒中心
18.8
18.2
19.6
18.4
17.5
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4.8
亦由於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恆常化與名額大幅度增加,各項學前康復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都大大縮短,五年之間,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輪候時間由17.9個月,減少至11.2個月。不過,特殊幼兒中心的輪候時間只減少了1.3個月。我們預期在未來兩、三年之間,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與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輪候時間將會接近零,所需只會是行政與服務安排的時間,所以勞工及福利局與社會福利署亦會檢視仍在規劃發展中的部分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可否轉化成特殊幼兒中心。
院舍服務
由於康復院舍服務種類十分之多,以殘疾類別和嚴重程度劃分,我在此不一一列出。大家日後待這些數字在立法會網頁出現時,便可以作詳細參考。
康復服務中的宿舍服務輪候時間十分之長,嚴重肢體傷殘人士宿舍服務更是多年來輪候時間最長之一,雖然於2019至20年的輪候時間,已由2018至19年的168個月,減至123.6個月,仍是要超過十年時間。而在2019至20年有另外兩類服務的輪候時間更長,嚴重弱智人士宿舍服務需要160.5個月,以及中度弱智人士宿舍144.3個月。
多年來上述三項院舍服務的長輪候時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雖然不少的父母都捨不得將子女送入院舍,但知道院舍輪候時間十分之長,而又擔心自己年紀越來越大,不知道自己可否繼續照顧子女,所以就算覺得現時可以照顧子女,都一早為子女申請院舍。現時的康復服務院舍入住安排並不理想,若當其子女已成功輪候院舍服務,如果不安排子女入住,便要重新排隊,結果令到部分父母雖然仍想自己照顧子女,但無奈地,便安排子女入住。整個安排,已做成一定程度上的服務錯配:未需要入住的入住了,有需要入住的仍要輪候。
在2020年6月完成的《殘疾人及康復計劃方案》,已確立上述安排應予以修訂,即當有需要服務的人士已成功輪候康復院舍服務時,若其監護人(一般是父母)仍想繼續自己照顧,輪候人士在輪候名冊上將變成非活躍的身分,而其在隊頭的位置則予以保留,直至監護人改變主意,希望盡快安排輪候人士入住院舍,輪候身分改回活躍,有空缺時便可安排入住。社署現正進行更改輪候名冊的資訊系統,待完成後便可實行上述政策的更改。
康復服務中的宿舍服務輪候時間長,歸根究底都是一個服務規劃問題。上述用了兩年時間制定的《殘疾人及康復計劃方案》便就多項院舍照顧及社區支援康復服務的需求,定下規劃標準。勞福局將會連同相關政府部門,將這些康復服務相關的需求納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
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時,而直至其在規劃上發揮效用,都可能是八至十年之後。在中短期,便是運用幾個大型的重建項目,如在來年陸續投入服務的小欖綜合康復服務大樓,已快進入詳細設計階段的黃竹坑醫院重建項目,都會為康復院舍服務提供較多的名額。此外,善用非政府機構所擁有的土地重建或改建;透過發展項目及購置處所以提供福利設施,大幅增加社福服務處所,在短中期內可以額外提供5,949個康復服務名額。單是在2021至22年度,將會有1,361個康復院舍宿位投入服務。
後語
我在過往網誌曾指出,康復服務是眾多社福服務中起步較遲的服務,在追落後的情況,較安老服務更甚。現屆政府已採取長中短期的策略,長遠而言由上述的規劃工作入手,中短期而言便是利用非政府機構所擁有的土地、透過發展項目及購置處所,及在現有服務中尋求空間,增加服務量(可參閲2020年12月6日的網誌);在優次上放重學前康復服務,不但是對這些有特別教育及訓練需要的幼童及其家庭重要,長遠而言,亦會減少他們成長後對服務的需求。
1上述的現象不是新事物,大部分的資助服務當供應上升時,都會帶動需求上升。背後涉及到公營資助服務與私營服務在收費水平及質素的差異、公營資助服務輪候時間長短對服務使用者的間接成本、及潛在服務使用者的行為轉變等。這些都是在服務發展規劃中要考慮的因素。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4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4/20210404/20210404_132745_842.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4/20210404/20210404_132745_842.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